孩子沉迷游戏到底该怎么办?!

 

孩子玩游戏太投入了,游戏时说什么都听不进去!

甚至有时候脾气也变得很暴躁......

手机没收以后,总想尽一切办法把手机找出来,躲起来偷偷玩。

上网课时也会忍不住去玩游戏,影响学习。

明明约好的游戏时间,结果时间到了就开始各种拖延和讨价还价,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继续玩游戏!

哎,有时候还会和孩子发生冲突.......

 

 

以上描述从家长口中频繁地出现在我们耳边。电子游戏正在改变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家长对此的不解或是无能为力也逐渐成为亲子矛盾的导火索之一。

 

 

据《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统计,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2020 年达到1.83亿人,上网玩游戏的未成年网民比例为62.5%。数据证明,未成年游戏用户数量增幅迅速且数量庞大,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青少年开始接触电子游戏,因游戏而产生的各种矛盾,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现象。

 

 

 

来,先让我们看游戏的本质来思考问题

 

 

我们暂且将范围限定于电子游戏,抛开我们看见的绚丽的视听觉外壳和繁复多样的游戏故事背景等,玩游戏本质上是一个累积成就感并满足好奇心的过程。

游戏基本包括以下五项元素

分数:通过给予玩家实时评价,让玩家清晰知道自己所处位置

奖励:通过让玩家完成各类任务,获得各类荣耀来不断给予激励,为玩家累积成就感

排行榜:通过玩家之间的竞争对抗,激发玩家的好胜心

打卡:推动玩家持续游戏,让玩家获得不断累积成就的成长感

可视化数据:通过明确华丽的数据展示,给玩家更强刺激,让玩家每一个操作都有反馈

 

总结来说,核心就是:喜欢玩游戏,常常是因为在游戏过程中能带来肉眼和感知可见的正反馈与挑战性;在持续地激励下,可以在游戏中不断成长。

 

 

 

如果游戏被正向运用,会带来什么呢?

 

 

游戏媒体“触乐”在《我们为什么玩游戏》一文中,曾采访过几位游戏玩家与游戏的故事:

一位患有轻度自闭症的女孩,在某款手游中通过与游戏管家聊天,在后者的鼓励下逐渐尝试打开自己,在现实中交到了新的朋友。

 

玩家阿福在多年游戏经历中,学会了主动出击,明白快乐与自在需要靠自己来争取。原本觉得自己玩游戏不如别人的她,逐渐在游戏中变得更勇敢更自信。这份勇敢也被她带到日常中去,如今她已能够自如地对自己不满的事情表达抗议。

 

波哥是中国最早一批玩游戏的人,也是两位孩子的爸爸。波哥将游戏作为亲子教育的工具,将他想传递给孩子们的事情,通过在与孩子共同游戏的过程中一点点地潜移默化。在知识传递之上,波哥还发现,孩子其实十分在乎与家人相处的过程。如果父母能尽到陪伴的责任,与孩子一起玩游戏,那么更令孩子在意的是与父母的互动,而不仅仅是游戏本身。

 

走出人生阴霾、成为更好的自己、建立人与人的联结,这些都是游戏带给人的可能性。

 

因此,尽管针对游戏的负面声音层出不穷,我们仍希望发出我们的声音——游戏的本质是中立的,人们在其中获得什么样的体验,取决于使用它的人如何看待并使用游戏。

 

 

 

青少年沉迷游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我们需要将青少年自身与其成长阶段拆开分析。

 

首先回归青少年自身,许多有意让玩家沉迷的游戏,恰好满足了青少年的心理与特征。

青少年通常会有如下心理与特征:

1.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2.个人行为受社交压力影响较大

3.需要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4.辨别事物好坏的能力尚未完善

——根据香港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与《未成年人网络沉迷治理研究》总结的概念

 

这些游戏因其精彩刺激的情节、吸引玩家不断通关升级的机制、需要玩家联合同伴完成的设定,以及能不断地给玩家提供荣誉,战利品等反馈的特征,让青少年无法自拔。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向外看,青少年沉迷游戏也受家庭和学校的影响。为青少年日常接触最多的两个场景,青少年的情感需求常常未在其中得到重视。

在家庭环境中,根据《未成年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现象调研报告》的结果指出,一些未成年人会借助手机网络游戏来替代因为家长的“太忙”“忽视”造成的陪伴缺失和亲情互动,他们也会因为家长的“过分严厉”“过分惩罚”选择借助游戏来抒发负面情绪、排遣压力,并通过游戏体验获得承认,将现实生活中的缺失与不悦寄托在游戏中。

 

而在学校环境里,往往由于评判好坏的衡量标准较为固定,使得无法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供满足感和价值感。许多在学校体系下未能获得正向反馈的青少年,游戏反而为他们提供证明自己的机会。

 

因此,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是其好奇心与成就感未能从身边环境中得到满足。而当一款能为青少年带来新鲜感,又能满足社交需求的游戏出现时,他们自然容易沉迷其中。而现实环境长期无法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时,他们也就更加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作为一家公益机构,我们想做什么?

 

 

目前应对游戏沉迷的措施普遍是在游戏中安装防沉迷系统。这个方法固然可一定程度改善青少年游戏沉迷问题。但我们相信,全面提升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对游戏的认知,正确理解孩子与游戏的关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游戏而生的问题。

 

上海波克公益基金会2021年发起了「游戏素养计划」,致力于科普游戏素养,帮助更多的家庭解决因游戏产生的困扰。希望通过系列线上与线下课程、工作坊、行业赋能等行动提升青少年、家长和老师对游戏的认知,引导青少年、家长和老师理解游戏、认识游戏、甄别游戏,将游戏的激励方式应用到满足青少年的发展需求上。

 

*上图分别为家长游戏素养课和青少年游戏素养课

 

项目现已推出游戏素养系列课程。在课程中,我们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也为家长提供简单易上手的教育方法。

家长游戏素养课:

通过系列网课与线下亲子活动工作坊,提供即看即用的教育方法,解决家长“道理都懂,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办”的问题。

 

青少年游戏素养课:

以“在做中学习”的方式,让青少年通过体验和感受游戏制作的过程,重新塑造对“游戏”的认识。弥补市面上青少年游戏素养课程的空缺,用更有趣的方式让青少年们认清游戏,从而预防游戏沉迷。

 

从2021年10月起至今,项目开展了4场线下课程,包括2场家长游戏素养课和2场青少年游戏素养课,直接服务了近50组青少年家庭;与真爱梦想合作开展了2期线上课程,包括1期游戏素养家长课堂和1场家长直播答疑会,吸引了全网超近百万的播放量。2021年底,项目还入围了2021年上海市民政局管社会组织参与民政领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

 

目前,波克公益正在与普陀区教育局合作制作《游戏素养家庭教育云课堂》,并在5月16日进行了第一期线上直播,5月18日课程视频还得到了普陀新闻的转播。第一期课程特别邀请了青少年成长教练、独立游戏人董祁奇老师为家长们介绍“学会这四件事,你的孩子再也不会沉迷不良游戏”。

 

 

这是一个长期计划...

 

 

教育成果的发生不只在一朝一夕,我们希望通过可持续且扎实的工作真正帮助有困扰的青少年家庭。因此,未来我们希望持续升级游戏素养课程,并将其触角伸及更多青少年家庭身边。

 

 

一方面,我们希望将课程送进学校、社区等青少年的成长环境中,让青少年从认知游戏开始,从游戏中感到快乐的同时获得成长;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与更多理念一致的行业与媒体伙伴携手,将游戏素养课程与理念传递给更多的家长

 

除此之外,因为单个公益机构所能覆盖的人群始终有限,所以我们计划为一线工作者提供长期赋能支持。通过输出视频课程工具包,支持老师和社工直接开展游戏素养主题活动,以及向全国教师和一线青少年社工开展培训,普及游戏素养知识和介入方法等行动,让游戏素养教育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如果你对游戏素养课程感兴趣,或是希望与我们合作,可以识别下图二维码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游戏素养计划 

合作咨询

 

 

 

伙伴致谢

 
 
 
 
 

在我们的行动过程中,有许多游戏和教育领域的专家顾问和机构伙伴加入进来,一起把“推广游戏素质教育”项目当作了共同的目标。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以下致谢名单排名不分先后):

 

高大勇、梁铁欣、朱利辉、刘梦霏、应皓、董祁奇、周瑜婷、朱秋霞、杨雪芹、白莉、张曼曼。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2021年上海市民政局管社会组织参与民政领域社会治理创新项目的支持。

 

来源:波克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