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然 | 拥抱AI浪潮 擘画出版新篇——《中国数字出版》2025年第2期刊首语

 

从ChatGPT到DeepSeek,从内容生成到逻辑推理,大模型技术以颠覆性力量重塑知识生产、传播与服务的底层逻辑。一方面,AIGC提高了出版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AIGC也替代了部分传统出版功能,削弱了传统出版的知识传播主阵地作用,同时催生出科学伦理和版权难题。

 

出版的历史,是技术与文明的共生史。从活字印刷到激光照排,从纸质图书再到数字出版,技术变革一直在推动知识传播效率的提高与文化影响力的跃升。而今,以AIGC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加速这一进程。DeepSeek因其在成本效益和开源模式方面的突出表现,为大模型在出版业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已有技术主要作用于内容产品的复制与传播不同的是,AIGC对出版业的影响和以往相比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帮助内容生产者进行高效率创作或者直接参与创作。出版业的角色定位也在原有内容的组织、编辑、审稿、校对、发行等传统工作方式基础上进行重要转变。包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原大地出版传媒集团等多家出版机构已经应用相关技术,在内容创作、编校审核、营销推广等环节实现数智化升级。数智化转型,非单一企业之责,应该是全行业协同创新的系统工程;数智化转型,也不是把人工智能技术简单地视作一种工具去利用,而是塑造新技术背景下新型出版生态的过程。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坦途。技术研发投入不足、跨模态服务能力欠缺、版权收益分配机制模糊等问题,仍制约大模型技术在出版业的快速应用。面对这一现实,行业需摒弃“盲目跟风”与“因噎废食”的双重焦虑,加大研发投入,聚焦“小切口、多应用”策略,以优势资源,通过小步快跑的方式,探索更多应用和服务。

 

守正,是出版业的生命线。出版的本质是文化传承和文明传播。面对新技术,中国出版人要坚持出版工作大局,坚持服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做传递真理、启迪

智慧的中坚力量。
 

创新,是突破瓶颈的关键。AI并非替代人类的“对手”,而是解放生产力的“伙伴”。出版工作应聚焦内容生产的全流程,探索技术与业务、场景、服务相融合的出版新路径。面对人工智能在技术、伦理和模式上对传统出版业的重构,唯有“守正创新”,才能在技术洪流中把握方向、坚守价值、行稳致远。

 

《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出版全产业链条,补足补强出版业数字化薄弱环节,进一步催生传统出版与数字业务相融合的新型出版业态。多年的数字化转型与出版业科技与标准实验室的实践工作,为数据沉淀、标引、管理以及应用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我们要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内容标识、训练语料数据集标注、AI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标准研制工作,更好发挥科技标准的引领作用。

 

出版人也需要更加积极参与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与应用过程当中。2024年,在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的指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首次在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设置AIGC数字内容创意设计专项赛。赛事得到了出版从业人员、科研院所在读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出版机构与技术企业的共同努力,需发挥产业链各主体优势,共创新业务模式和新产业机制,共建可信的出版AI新生态。

 

AIGC将要求出版业从业者具备适应数智时代的基本能力。面对新的技术革命,我们既要保持敏锐洞察,积极拥抱新技术,又要尊重出版规律,把握行业本质,将技术创新与出版使命紧密结合。建议将“人工智能+出版”纳入国家有关出版科技政策和文化科技融合的政策体系中。同时推动高校开设交叉学科,联合出版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产品中试基地。通过行业组织建立出版AI标准体系,助力出版数智化转型。

 

面对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数字出版业者唯有在“大模型+出版”的赛道上勇毅前行,方能书写中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2025年3月15日
 
 
RECOMMEND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图片
《中国数字出版》第2卷总目次(共6期)
 
图片
目录 | 《中国数字出版》2025年第2期
 
图片
征稿 | 《中国数字出版》诚邀赐稿(含投稿模板)
 
图片
点分享
图片
点收藏
图片
点点赞
图片
点在看